載板電鍍加工的成本核心由 “材料 + 工藝 + 產(chǎn)能 + 輔助” 四大類因素構成。
核心成本構成因素
原材料成本:占比,主要是鍍層金屬(銅、鎳、金等)的價格波動,以及電鍍液、添加劑等耗材費用。
工藝相關成本:包括前處理 / 后處理的化學藥劑、水電能耗,還有高精度設備的折舊與維護費用。
產(chǎn)能與良率成本:批量越小、良率越低,單位成本越高;復雜載板(如細線路、厚鍍層)的加工難度會增加工時和報廢率。
輔助與管理成本:涵蓋檢測(鍍層厚度、附著力等)費用、人工操作成本,以及環(huán)保處理(廢水、廢氣)的合規(guī)支出。
IC 載板電鍍加工是半導體封裝領域的核心工藝,專為 IC 載板(如 ABF 載板、BT 載板)沉積高精度金屬鍍層,核心作用是實現(xiàn)芯片與基板的可靠電連接、提升散熱與抗腐蝕性能。
工藝流程
前處理:包括對載板進行開槽、打通孔等操作,然后將載板貼在承載膠上,植入芯片和金屬塊,進行次塑封,形成塑封層;之后拆除承載膠,對一次塑封件另一面進行第二次塑封,形成第二塑封層。
電鍍準備:在塑封層和第二塑封層上打盲孔,以露出芯片的 IO 接口和金屬塊,然后對盲孔進行真空濺射,并在二次塑封件的上、下兩面建立種子層。
電鍍沉積:通過電解或化學沉積方式,讓金屬離子在載板表面沉積形成所需的鍍層,如銅、鎳、金、錫等鍍層,在電鍍過程中需要控制電場、電鍍液成分、溫度、電流密度等參數(shù),以確保鍍層的質量和性能。
后處理:電鍍完成后,進行清洗、烘干等操作,去除表面殘留的電鍍液和雜質,然后對鍍層進行檢測,如檢測鍍層厚度、附著力、孔隙率等,確保產(chǎn)品質量符合要求。
電子載板電鍍加工主流工藝類型
電解電鍍:適用于大批量、高厚度鍍層需求(如銅鍍層≥3μm),成本較低,效率高。
化學鍍:無需通電,鍍層均勻性好,適配復雜結構載板(如盲孔、細線路),常用于打底鍍層。
脈沖電鍍:減少鍍層晶粒大小,提升硬度和耐磨性,適配高頻、高功率電子載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