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本雅明論斷的“機械復制時代”的百年以后,藝術如何思考技術歷史的總體經(jīng)驗,并提出符合今天時代的觀念?位于長沙謝子龍影像藝術館的新展“身體·宇宙:共同生活的藝術”試圖對此展開一次探討。展覽開幕之際,藝術家馮夢波、王魯炎、胡介鳴圍繞“藝術、感知、技術”展開了一場線上對話。他們從各自的創(chuàng)作出發(fā),分享了對于技術時代下藝術的看法。 近兩年來,由全球疫情而衍生出的對“共同生活”的探討和反思,正在互相交織,成為全球范圍內藝術界的普遍議題,例如2021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主題是“我們如何共同生活”;2021年的第二屆廣州影像三年展最初的主題則名為“重思集體”。日前,“身體·宇宙:共同生活的藝術”在長沙謝子龍影像藝術館舉行。身體是自我、世界與藝術的交匯之處,展覽由董冰峰策展,呈現(xiàn)安捷·伊曼和哈倫·法羅基、徐冰、胡介鳴等14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,通過“身體與歷史”“身體與技術”“身體與宇宙”三個板塊,探索“共同生活的藝術”。董冰峰表示,“身體”就是“人”“體”“道”,“宇宙”則是“天”“用”“器”。本次展覽嘗試探討的,就是對這種內外關系、天人關系、道器關系、體用關系如何結合,如何“共生”的反思和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