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適配材質特性,還原文物本真色彩,同時避免光化學損傷”,燈光顏色(色溫)需結合文物材質的色彩呈現(xiàn)需求和耐光性來選。
1. 色溫選擇核心標準
暖色光(2700K-3000K):還原暖調色彩,氛圍莊重柔和,適合多數(shù)文物展示。
中性光(3000K-4000K):色彩還原度高,光線自然,適配對色彩準確性要求高的文物。
冷色光(4000K 以上):光線偏白偏亮,易凸顯細節(jié),但氛圍偏冷,僅適用于特定無機質文物。
2. 不同文物材質的燈光顏色適配
有機質文物(書畫、紡織品、皮革、紙張等)
適配色溫:2700K-3000K 暖色光。
原因:暖色光中紅光、黃光占比高,紫外線和藍光含量低,能減少對有機質的光氧化損傷,同時還原文物的暖調質感(如古畫的泛黃肌理、紡織品的天然色澤)。
彩繪 / 色彩豐富類文物(彩陶器、漆器、彩繪木雕、琺瑯等)
適配色溫:3000K-3500K 中性光。
原因:中性光色彩還原指數(shù)(CRI≥90)更高,能呈現(xiàn)文物的原有色彩,避免暖色光偏黃、冷色光偏藍導致的色彩失真,突出彩繪的細膩層次。
無機質文物(金屬、石材、玉器、瓷器、玻璃等)
適配色溫:3500K-4000K 中性光或冷色光(4000K-5000K)。
原因:這類文物耐光性強,冷色光可增強材質的通透感和光澤度(如玉器的溫潤、金屬的質感、玻璃的剔透),中性光則能平衡細節(jié)呈現(xiàn)與視覺舒適度。
3. 關鍵注意事項
避免使用高色溫(5000K 以上)燈光照射彩色文物,易導致色彩顯得蒼白、失真。
所有燈光需確保無頻閃,且色彩還原指數(shù)(CRI)≥90,保證文物色彩呈現(xiàn)真實。
彩繪、顏料類文物需避免燈光直射顏料層,可通過漫射光或側光減少光影反差,保護顏料穩(wěn)定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