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少可在以下幾個方面為癌癥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貢獻:
①研究影響癌癥發(fā)生與擴散的心理及社會因素;②對癌癥病人生活質量的估價;③緩解癥狀與控制癌癥疼痛的措施;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過程。
為了實現現代醫(yī)院的管理目標及處理好病人的臨終關懷,需要有相對獨立或專門的臨終關懷機構,國內外已發(fā)展起來的幾種形式是:
①附屬于醫(yī)院的臨終關愛;②附屬于基層保健網的臨終關愛; ③社會及家庭護理項目中的臨終關愛;④獨立的臨終關愛機構。
居家服務模式
居家安寧療護在家庭環(huán)境下,為處于生命終末期的患者提供緩解癥狀、舒適護理等服務,幫助患者解除生理、心理、社會和精神的痛苦,滿足患者在家中接受照護和離世的愿望,使其能安詳地度過人生的后階段,有尊嚴地辭世。同時幫助家屬減緩失去親人的痛苦,積極地面對生活,終提高患者及家屬在各個階段(從疾病診斷到居喪整個過程)的生活質量。
提供居家安寧療護的醫(yī)護人員可以來自醫(yī)院、寧養(yǎng)院、安寧療護中心或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中心等服務機構。服務對象為愿意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終末期患者。
癥狀控制
終末期患者具有疼痛、呼吸困難、厭食、吞咽困難、惡心、嘔吐、、無力、昏迷和壓瘡等不適癥狀,使患者在身體上受到極大的痛苦。因此,終末期患者常見癥狀控制及護理是安寧療護的核心內容,也是心理、社會、精神層面照護的基礎。安寧療護通過癥狀管理措施緩解終末期患者的癥狀負擔,減輕痛苦,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社會支持
終末期患者基本脫離社會,人際關系網絡發(fā)生改變,易導致患者產生支持度不夠的感受,安寧療護工作者要關心、愛護終末期患者,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變化,做好宣傳、解釋和溝通工作。鼓勵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加入安寧療護工作,為有需求的患者獲取社會資源提供幫助;鼓勵家屬參與照護、及時表達對患者的關心,讓患者感受到外界的關心和支持,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和希望,使其在精神上得到寬慰和安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