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礦山服務期可分為三個階段:
(1)可行性研究階段,為確定礦體開采是否經濟。根據(jù)地質勘探報告和工程判斷,初步劃分邊坡設計區(qū),擬定采場的幾個可能的輪廓線。
(2)礦山設計階段,根據(jù)邊坡巖體詳細工程地質勘探和試驗結果,對所有邊坡設汁方案進行穩(wěn)定性評價和經濟效益分析,進而為礦山開采提供的邊坡設計方案和明確的邊坡位置、邊坡角。
(3)礦山開采階段,根據(jù)開采過程中所積累的地質構造、地下水壓力、巖體力學性質資料以及已形成邊坡的穩(wěn)定性狀態(tài),驗證原設計的假定和結論;必要時,進行局部修改設計或重新設計
邊坡防治措施
邊坡防治措施主要有:邊坡坡面防護、落石防護、邊坡支擋、邊坡錨固及邊坡疏排水。不論采用哪種方法,防護工程都遵循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、經濟適用及兼顧景觀的原則。
邊坡坡面防護
邊坡坡面防護主要分為兩大類,分別為植被防護和工程防護。
噴錨網聯(lián)合防護
當坡面巖體已嚴重風化或巖體受切割破碎嚴重,噴漿或噴射混凝土防護強度不足時,為加強防護效果,應采用噴錨網聯(lián)合防護。噴射混凝土與鋼筋網封閉坡面,錨桿既可加固坡面一定深度內巖體,也可承受少量松散體產生的側壓力。
主動防護系統(tǒng)
主動防護系統(tǒng)采用系統(tǒng)化排列布置的錨桿或其與支撐繩相配合的固定方式,將柔性網覆蓋在具有潛在地質災害的邊坡上,對坡面孤危石及淺表層巖土體加固,避免落石或局部崩塌發(fā)生,抑制淺表層巖土體的變形移動或運動,阻止各種自然營力對坡面的侵蝕作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