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色呈灰黑色,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,腹部淡白,體側各有不規(guī)則黑色斑塊,頭側各有2行黑色斑紋。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,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(guī)則斑點。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鱗片,圓鱗,頭頂部覆蓋有不規(guī)則鱗片。側線平直,在肛門上方有一小曲折,向下移二行鱗片,行于體側中部,后延至尾部。
在國外,烏鱧主要分布在朝鮮的南、北地區(qū)。在我國烏鱧的地理分布非常廣泛,除西部高原地區(qū)外,長江流域至黑龍江流域的廣闊地帶均有大量分布,此外在云南省和臺灣省的部分地區(qū)也有少量的分布。
烏鱧屬于淡水底棲性的魚類,通常棲息于水草叢生或淤泥底質的水域中,遍布于江河、湖泊、水庫、池塘、水田等水域,對水體中的環(huán)境因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,尤其對溶氧量、水溫以及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。當水體中缺少氧時,能夠借助鰓上腔的輔助呼吸器官,在水面進行呼吸。烏鱧在0~41℃的水溫下都可以生存,16~30℃是烏鱧生長發(fā)育繁殖的最適溫度。當春季水溫恢復到8℃以上時,通常會活動于中上層的水體中;夏季時節(jié)烏鱧多活動于上層的水體中;當秋季溫度低于6℃時,此時烏鱧游動緩慢,常潛伏于水層的深處;冬季水溫接近0℃時,則埋在淤泥中越冬。由于烏鱧的跳躍能力很強,所以經常會發(fā)生逃逸現象,天氣悶熱,雨水沖擊,漲水等都會造成烏鱧的逃逸。
雌雄親魚的區(qū)別:
一、體形:雌魚腹部膨大突出、圓滑松軟。雄魚腹部較小,肥軟。
二、體色:雌魚胸部鱗片呈乳白色,亦有的個體呈淡黃色,腹部無黑斑,體色較淡。雄魚胸腹部有較多的灰黑色、藍黑色花紋,體色較深,充分成熟時體側呈現出暗紫紅色。
三、生殖孔:雌魚生殖孔大而突出,為圓形、橢圓形,呈粉紅色,充分成熟時鮮紅色,生殖孔突出。雄魚生殖孔狹小而微凹,呈三角形,充分成熟時呈淡紅色,紅色圈較小。
檢查時操作要謹慎,動作要輕,速度要快,防止損傷親魚和過強刺激親魚,防止流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