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前,當一雙貧困山區(qū)小女孩充滿渴望的“大眼睛”被攝入鏡頭時,整個中國都為之感動。這張題為《我要上學》的照片,當年被國內(nèi)各大媒體爭相轉載,成為今天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。
2006年,“大眼睛”在北京華辰影像專場拍賣中,拍得30.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,成為中國紀實攝影的代表作品。在那場拍賣會上,共有132幅中國攝影作品上拍,成交率61%,攝影界將其視作中國影像藝術拍賣的開端。
2007年,繼北京華辰拍下中國影像市場槌后,北京誠軒、中國嘉德等紛紛開設專場,國內(nèi)以“影像藝術”為門類的藝術形式終于分立出來。
之后幾年,中國的影像藝術便不動聲色的發(fā)展起來。除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,市場表現(xiàn)稍顯遜色外,此后一直是穩(wěn)定上漲。業(yè)內(nèi)專家強調(diào),盡管影像收藏還遠沒有像國畫、油畫收藏那樣形成規(guī)模,但已形成強勁發(fā)展的勢頭,一旦價值本位被喚醒,其前景不容小覷。
價值洼地效應彰顯
如果在當代藝術領域,要尋找價值洼地的話,影像藝術首當其沖應當被納入投資者的視野。目前,在歐美等國家的影像拍賣市場,單張作品的拍賣價格早已突破百萬美元,而中國還只停留在幾萬不過幾十萬元人民幣的階梯上。
中國影像市場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出現(xiàn)。直到2002年,中國專業(yè)攝影畫廊“百年印象”成立,影像收藏的一級市場才啟動。當時,所有作品的入市價格均為600美元(約5000元人民幣)一張,其中也包括在2006年拍出30萬元高價的“大眼睛”,而這個價格遠低于國際上的參照價格。
在2002年的平遙攝影節(jié),法國國家攝影中心大量收藏中國攝影名家的作品,給出的價格也不過是二三百美元一張。直到2008年秋拍,光華照相館的《中華民國正副總統(tǒng)就職典禮》,以堪稱的攝影技術與的視覺表現(xiàn),折服在場所有人,但也只拍得區(qū)區(qū)12萬元人民幣,與國際上同等級的照片相比,價格至少相差百倍。
多年來旅居海外、收藏民國老照片的馬先生告訴記者:“在紐約、倫敦、巴黎等地,每年都會舉辦攝影作品拍賣會,并逐步形成了以紐約為中心的攝影藝術品拍賣市場。在這些國家,老照片的拍賣價格隨隨便便就超過百萬美元,所以很多國外藏家長年在中國搜羅有價值的老照片。而在中國,每年的拍賣成交總額也不過千萬,發(fā)展?jié)摿薮蟆薄?
2006年,“大眼睛”在北京華辰影像專場拍賣中,拍得30.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,成為中國紀實攝影的代表作品。在那場拍賣會上,共有132幅中國攝影作品上拍,成交率61%,攝影界將其視作中國影像藝術拍賣的開端。
2007年,繼北京華辰拍下中國影像市場槌后,北京誠軒、中國嘉德等紛紛開設專場,國內(nèi)以“影像藝術”為門類的藝術形式終于分立出來。
之后幾年,中國的影像藝術便不動聲色的發(fā)展起來。除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,市場表現(xiàn)稍顯遜色外,此后一直是穩(wěn)定上漲。業(yè)內(nèi)專家強調(diào),盡管影像收藏還遠沒有像國畫、油畫收藏那樣形成規(guī)模,但已形成強勁發(fā)展的勢頭,一旦價值本位被喚醒,其前景不容小覷。
價值洼地效應彰顯
如果在當代藝術領域,要尋找價值洼地的話,影像藝術首當其沖應當被納入投資者的視野。目前,在歐美等國家的影像拍賣市場,單張作品的拍賣價格早已突破百萬美元,而中國還只停留在幾萬不過幾十萬元人民幣的階梯上。
中國影像市場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出現(xiàn)。直到2002年,中國專業(yè)攝影畫廊“百年印象”成立,影像收藏的一級市場才啟動。當時,所有作品的入市價格均為600美元(約5000元人民幣)一張,其中也包括在2006年拍出30萬元高價的“大眼睛”,而這個價格遠低于國際上的參照價格。
在2002年的平遙攝影節(jié),法國國家攝影中心大量收藏中國攝影名家的作品,給出的價格也不過是二三百美元一張。直到2008年秋拍,光華照相館的《中華民國正副總統(tǒng)就職典禮》,以堪稱的攝影技術與的視覺表現(xiàn),折服在場所有人,但也只拍得區(qū)區(qū)12萬元人民幣,與國際上同等級的照片相比,價格至少相差百倍。
多年來旅居海外、收藏民國老照片的馬先生告訴記者:“在紐約、倫敦、巴黎等地,每年都會舉辦攝影作品拍賣會,并逐步形成了以紐約為中心的攝影藝術品拍賣市場。在這些國家,老照片的拍賣價格隨隨便便就超過百萬美元,所以很多國外藏家長年在中國搜羅有價值的老照片。而在中國,每年的拍賣成交總額也不過千萬,發(fā)展?jié)摿薮蟆薄?
紀實攝影備受追捧
一說到攝影藝術,大家首先會想到老照片。事實上,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,影像的內(nèi)涵也在擴充,既包括照片,也包括視頻,但中國的影像收藏還于照片。
業(yè)界將影像藝術大致分為三類: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,此前的稱為老照片,也最為珍貴;第二類稱紀實攝影,用照片如實記錄社會生活現(xiàn)狀,現(xiàn)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照片都屬于這一類;第三類稱為觀念攝影,其作品反映攝影者的內(nèi)心世界或思想,目前行情不如紀實攝影。
從拍賣情況看,目前老照片與紀實攝影屬于這個板塊的中堅。仔細分析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老照片和紀實照片之所以廣受追捧,無外乎年代久遠、題材獨特、存世稀缺以及重大的歷史意義等特點。而所謂觀念攝影在國內(nèi)發(fā)展極不平穩(wěn),大量觀念攝影作品跟風炒作明顯,忽高忽低的價位也給市場注入了泡沫,其價值本位可謂“出生未捷身先死”。
而老照片與紀實攝影的市場強勁表現(xiàn)則令人欣喜。
據(jù)北京華辰拍賣公司負責人李欣介紹,2010年北京華辰春拍中,紀實攝影占成交額的60%,一張作品被拍賣一次,其價格就呈現(xiàn)10%至30%的增長態(tài)勢。而隨著市場的成熟,“藏家越來越重視照片的紀實性,收藏的取向越來越明確。一些藏家喜歡名家名作、近現(xiàn)代作品,比如說侯波、徐肖冰、王文瀾等名家名作,更是拍賣的常勝將軍了”。
鎖定名家長期關注
據(jù)知名網(wǎng)站ART PIRCE的數(shù)據(jù),從1990年到2008年春,影像市場的成交額上漲了131%,是所有藝術品類別中上漲最快的。比如,2006年解海龍的名作“大眼睛”,從最初的600美元漲到了30多萬元人民幣,如今其市場報價早已超過50萬元。
據(jù)記者了解,名家解海龍的單幅標志性作品已經(jīng)達到了幾十萬元,而他另外的一些作品也只在幾萬元甚至幾千元的價位,極具收藏價值。這令人想到在繪畫領域的典型案例:繪畫大師齊白石十幾年前的小幅作品也不過幾萬元,但是現(xiàn)在隨便一張都是幾十萬元的高價了。
任何藝術形成在市場初顯時,總是價值被低估,海外藏家與機構大量收藏中國藝術品,更是證明了這一點。所以,業(yè)內(nèi)人士強調(diào),影像收藏是除繪畫與雕塑外,國際市場上比較成熟的藝術流通形式,現(xiàn)在介入正是時候。
剛剛介入這個領域的人,從名家名作著手,除了拍賣行,還可以關注有信譽的專業(yè)經(jīng)營影像的畫廊。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中國的紀實攝影家已形成了“10萬元俱樂部”,除了大家熟悉的解海龍、侯波等名家外,還有徐肖冰、李振盛、劉錚(套)、侯登科(套)、姜建(套)等;作品價格突破5萬元拍賣紀錄的有袁毅平、孟昭瑞、吳家林、蔣鐸、鮑乃庸、韓磊(套)等攝影家。藏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家長期關注。
稿源: 《投資與理財》